阅读历史 |

第 126 章(2 / 2)

加入书签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当然,这也只是推测,毕竟皇太

极人都死好几百年了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皇太极去世后他的兄弟多尔衮对皇位虎视眈眈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按理来说,皇太极是有皇长子的,如无意外,皇位大概率会落到皇长子头上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但多尔衮实力强劲,双方互不相让,僵持不下,最终豪格还是错失王位,由年仅六岁的福临登上王位,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出任摄政王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但痛失王位的豪格并没有得到善终,没过多久,豪格便被多尔衮随便编了个罪名关进监狱里,死在狱中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福临上位前期也就算是走个过场吧,朝政都牢牢地把控在多尔衮手里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福临十岁那年,多尔衮顺利的完成了权力收缩,把济尔哈朗踢出局,自此一人大权独揽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当过皇帝的朋友都知道,多尔衮此举意味着什么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踢济尔哈朗出局的第二年,豪格就死了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说来也是运气使然,福临十岁那年多尔衮完成了权力收缩,但福临十三岁那年,多尔衮就逝世了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多尔衮的死亡让福临彻底摆脱了傀儡的境地,而福临在亲政后所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对多尔衮进行削爵处理,也算得上是秋后算账了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亲政后的福临其实还蛮勤勉的,但他和他的父亲皇太极似乎陷入了同样的困境。

刘彻了然。

又是一个情种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当董鄂妃去世后,福临一度萌生了剃度出家的想法。

嬴政:?

刘彻:?

李世民:?

什么?

什么玩意?

他一个皇帝就这么扔下朝政置之不理去当和尚了?

【汉武帝】刘彻:等会,因为董鄂妃死了,他就想去当和尚了?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也不算吧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董鄂妃的死更像是一个诱因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本来福临对佛法就很感兴趣,董鄂妃就像是拉住福临的那根弦,那根弦断了,这种出家的想法就更加强烈了。

【唐太宗】李世民:等会,他真的成功了?

清朝的皇帝自由度这么高?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就在即将成功的时候,被人阻止了。

原来没真的成功。

众皇帝在“果然如此”的情绪里,还裹挟了一种淡淡的失望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被劝住的福临虽然没在想着出家的事,但是也没能活多久,一年后就染病去世了。

【帝师一号

】言羽阳:[语音]福临逝世时才24岁,虽然他英年早逝,但他为清朝留下了一颗光辉的种子,爱新觉罗,玄烨,也就是后来的康熙大帝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说到康熙的开局可以说是完全复刻他爹了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不同的是顺治帝福临登基的时候六岁,而康熙登基的时候八岁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顺治帝只有两个摄政王掣肘,而康熙他老爹为他留下了四个辅政大臣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康熙在读书这方面非常的勤奋,不过因为小时候得过天花,脸上有一点瑕疵,但这个瑕疵也不太影响他当皇帝,反而因为天花这种东西一个人一生只会感染一次,反而还成为了康熙的优势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事实证明,并不是所有的权臣都会心甘情愿的把权力拱手让人,鳌拜更是如此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在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的索尼逝世后,鳌拜像少年皇帝展露了他的獠牙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此时康熙尚且十四岁,朝政完全不曾掌握在他自己手中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但康熙并不甘愿做一个傀儡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面对如此猖狂且嚣张的鳌拜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康熙心里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如果成功,他就能彻底把权力收拢回自己的手里,但如果失败,下场或许也不会比当一个傀儡更差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康熙先假装自己是一个只沉迷享乐的人,经常召集侍卫摔跤给自己看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摔跤是满蒙人非常喜欢的一项娱乐活动,鳌拜巴不得皇帝沉迷玩乐,自然不会对此多加阻碍,更何况摔跤给康熙看的并不是成年人,而是一群跟康熙差不多大的孩子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,鳌拜和康熙都对此习以为常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鳌拜却不知这是康熙精心为他编织的一场牢笼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于是在某一天,鳌拜封康熙之命进宫,没多久,就被康熙擒拿住了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解决完鳌拜这个心腹大患,康熙重新收拢了权力,这时候的康熙十六岁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但令他头疼的还有另一个问题。那就是藩王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当初吴三桂为清朝做了不少事,成为了清朝初期的藩王之一,但藩王历朝历代都是皇帝的心病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特别是吴三桂这种和皇室没有直接关系的、拥兵自重的藩王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当康熙隐约透露出想要削藩的信号之后,吴三桂以退为进,率先上书请康熙削藩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但其实吴三桂有自己的想法,等到康熙同意放松警惕之后,他直接打起反清复明的旗杆,联合了一大批人叛乱,一瞬间,大半个清朝控制的地域都陷入了叛乱。

朱元璋:?

谁?

谁反清复明?

没记错的话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不就是这吴三桂杀的吗?

他现在倒是搞上反清复明了??!!

朱元璋气不过

【明太祖】朱元璋:谁准他反清复明的?臭不要脸!

言羽阳:......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呃,其实吴三桂这会反清复明也未必是真心的,他只是需要一个对抗清朝的旗帜而已。

朱元璋:......

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更气了啊!!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面对这场叛乱,康熙并没有显得慌乱,他很快就置顶面对吴三桂叛乱的政策,除了吴三桂,都可以招安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其实除了吴三桂本人,有很多跟着吴三桂揭竿而起的人后期都被清朝重新招安了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这些人一开始是吴三桂的巨大优势,但当一个接一个的反水之后,吴三桂陷入了巨大的劣势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而康熙的目标也很明确,所有人他都可以接受招安既往不咎,除了吴三桂,他要吴三桂死。

刘彻听得频频点头,像吴三桂这种叛变来叛变去的人,给他机会那是蠢货才会做的事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这场叛乱从康熙十二年一直持续到康熙二十年,耗时整整八年,康熙才彻底评定这场三藩之乱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但在康熙十七年的时候,吴三桂就已经病死了,死在他刚建国的那一年。

【明太祖】朱元璋:他还建国?他建什么国?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吴国。

朱元璋:......

他不是这个意思!!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不过传说吴三桂的建国之路并不顺利,所以没过多久吴三桂就气死了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而此时他的盟友又都被清朝策反得差不多了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吴三桂死后,他的孙子吴世璠继承了他爷爷吴三桂的抗清大业,但也不过是负隅顽抗罢了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虽然平定三藩之乱花了康熙八年时间,但三藩被平,清朝去除了一块最大的心病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内部矛盾被平定以后,康熙很快将目光投向台湾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前面说过,郑成功把荷兰殖民者赶走后,台湾就掌握在了郑成功手里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郑成功去世后,接手台湾的是他的长子郑经

,本来郑经跟他父亲一样,一直在等待反清复明的机会。()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甚至在吴三桂掀起三藩之乱后,郑经也曾想过去内地横叉一脚,但他还没来得及,康熙就迅速将人给招安了。

?炭烤肥啾的作品《秦始皇来了这题也选A》最新章节由??全网首发更新,域名[()]?『来[].看最新章节.完整章节』()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并且在三藩之乱还没平定的时候就迅速调转枪口对准了郑经,郑经被打得节节败退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一怒之下,索性就摆烂了。

嬴政:?

刘彻:?

李世民:?

啊?

一怒之下就怎么了?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当然了,康熙抽空去打郑经的时候,吴三桂那边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回到台湾的郑经郁郁寡欢不问政事,整日沉迷于酒色之中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吴世璠去世同年,郑经也郁郁而终。

朱元璋:?

郁郁而终?

沉溺在酒色里的郁郁而终吗?

不说一定要你打赢,你至少也去打一下吧?

就一次的失败直接给你信心打没了?

什么人啊!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郑经去世后,台湾的内政显得更加混乱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康熙二十二年,康熙派水军出征台湾,不出意外,将台湾收归麾下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这个时候康熙三十岁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在三十岁的时候,康熙已经完成了很多皇帝究其一生都不曾完成的事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但康熙并不打算止步于此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作为清朝在位最久的皇帝,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。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作为领土面积第二大的封建王朝,除了平定内乱,自然也需要像外开疆拓土。

刘彻:?

还能出去开疆拓土?

这清朝也太有钱了吧。

他这打仗打这么多年了都没停过,还有钱去打??

【汉武帝】刘彻:他哪来那么多钱去打仗?

【帝师一号】言羽阳:[语音]清朝的钱不花在打仗上,那到时候就只能花在赔款上了。

刘彻:?

【汉武帝】刘彻:又有钱打仗又有钱赔,所以他们到底哪来的钱??!

() 炭烤肥啾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:

:,

:,

希望你也喜欢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